谁在定义未来手机?

2021年11月5日 328点热度 0条评论
%title插图%num
一块柔性屏,无限可能性。

%title插图%num

文 | 韩子涵 邓浩

我们已经很久没体验到智能手机跃进所带来的惊喜感了。在消费级电子产品中,手机是受“失去创新”诟病最多的产品。过去五年,“生态”一词成为了消费者买单的关键因素。手机厂商更加注重设备矩阵与互联生态的搭建,软件与服务转变为消费科技的核心,而硬件则从产品降维成为空白的载体。

背后与手机厂商开始探索“硬件拉新,软件盈利”的商业模式不无关系,这并非指销售手机的公司会放弃硬件业务,而是他们开始通过软硬搭售的方式,与用户产生更深层的绑定。从逐利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毕竟硬件利润率不高,产品质量还与换机率成反比。荣耀终端有限公司CEO赵明在回怼某个“性价比”品牌时曾提到:“中国能把硬件综合净利润率做到5%的公司凤毛麟角。”

当手机市场进入存量时代,硬件设备销量逐年下滑,市场红利其实早已褪去。但软件不同,更饱和的市场占有率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高利润。以苹果为例,其服务营收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达到170亿美元,超过Mac与iPad两大业务总和,更有知情人士透露,App Store业务利润率超过80%。

软件为王,是奥卡姆剃刀定律在手机行业的完美诠释。但其繁盛的背后,硬件作为其载体仍占据主动权。因为它的形态本就决定着软件该如何设计,厂商该提供何种服务。这也是留给手机厂商们的一道终极命题——在参数内卷之外,硬件将如何演化?

%title插图%num

一台折叠屏,半部手机史

复盘智能手机发展史,我们或许能得到答案。

1992年,世界上第一台带有屏幕的手机诞生。摩托罗拉3200添加了一块小小的液晶单色显示屏,支持英文短信、号码、电话簿显示。这是屏幕作为手机设备的信息载体,第一次与用户产生交互;1994年,全球第一部智能手机诞生,美国南方贝尔公司和IBM联合推出了Simon PDA cellphone。用户开始通过点击屏幕发生交互,“电阻触摸屏”手机问世;2007年,iPhone发布,电容屏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旋律。这是首款将听音乐、收邮件和上网流畅整合到一起的系统,滑动和点击成为主流交互方式。

“一部iPod、一部手机以及一部互联网移动通讯器,这不是三款独立的设备!”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iPhone时说道。从初代iPhone开始,手机便从通讯工具变为了功能整合式设备。可以说,iPhone重新定义了用户与智能手机之间的交互方式,通过一块支持多点触控的屏幕,人们用几根手指就能操控一个更复杂的界面。这也意味着,一块更大的屏幕,能带来更好的产品交互体验。

各大智能手机厂商之间,一场长达14年的屏幕角逐拉开序幕。2009年,英国福盈氏推出一款名叫Phablet的设备,开启平板手机时代;2011年,5.3英寸的三星 Galaxy Note 问世,这一系列推动智能手机的主流屏幕尺寸从3.5英寸变为5-7英寸。单手掌握不再是定义智能设备的标准,大屏成为了次时代智能手机的核心需求。

此后智能手机形态的变化,均是为了提升屏占比而改变。2016年10月,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问世,屏占比达到91.3%;2017年8月,第一款异形屏手机AQUOS S2由夏普发布,刘海、水滴和挖孔屏风靡一时;2018年6月,第一款升降式摄像头手机 vivo NEX 发布,99.6%的屏占比已经接近真全面屏。

平板手机追求屏占比走向主流,对智能手机的迭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手机厂商们都开始思考——“一味地让手机屏幕变大,就是最佳的用户体验升级吗?”不满足于简单的手机平板化,一个以体验更佳,体积更小为核心的迭代思路出现,由此衍生出了屏幕变化的构想——折叠屏。在升降式摄像头早已消失的旗舰行列中,自挖孔屏被视为对外观妥协的解决方案后,折叠屏手机异军突起,成为了主流厂商热捧的解决方案。

但在折叠屏手机问世之初,“不实用”和“贵且鸡肋”等观点不绝于耳。除开科技尝鲜者以外,用户对折叠屏的态度更多是质疑和抗拒。这不难理解,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从知晓、适应再到接受一款新产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传播学者E.M.Rogers曾提出一个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新事物诞生时,用户接受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市场对折叠屏的热情同样如此,其接受度正越过最缓慢的坡度并逐渐上升。

%title插图%num

折叠屏王者,不相信内卷

智能手机内卷,折叠屏成为了产品破圈的答案。在日常使用场景的应对上,智能手机的性能早已过剩,两三年前发布的手机至今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StrategyAnalytics在《赢取智能手机市场的换机用户》报告中曾指出:中国换新手机平均周期为28个月,这意味着多数用户隔三代产品才会进行一次换机升级。

一味提升参数已经无法刺激销量,这迫使亟需创新的手机厂商盯上了折叠屏。2021年内,有超过10个手机品牌宣布推出折叠屏产品,其中覆盖荣耀、小米、vivo等多家主流厂商。此前据分析师郭明錤称,苹果也将在2023年后推出折叠屏iPhone。

主流厂商几乎全部下场,折叠屏的前景不言自明。但折叠屏究竟将如何发展,还得从头部厂商找到答案。据天风证券今年 7 月数据显示,率先入局的三星,已在全球获得90%以上的折叠屏市场占有率。

得益于在面板行业的技术积累,三星很早就启动对折叠屏的研发。而在推出折叠屏手机之前,三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柔性OLED屏幕生产,具备丰富的经验。三星显示的柔性屏早在2011年成形,最早商用于2013年。2013年的CES上,三星也曾展示过OLED柔性屏幕为技术基础的折叠屏手机,形态与三星 Galaxy Fold 十分接近。

2020年,三星在第一代 Galaxy Z Flip上采用超薄柔性玻璃(UTG)作为盖板材料,正式将这一先进的材质引入市场。而三星显示器的子公司Douinsys,正是全球首家实现UTG(超薄玻璃)商业化的企业。

在“得柔性屏者得天下”的折叠屏产业中,三星虽然依靠面板技术和在手机全产业链的积累已经取得了优势,但与其他友商相比,显得更为低调。毕竟,对于用户而言,软件的便利性容易体会,但硬件实力很难具象化诠释。很少有用户会花时间了解,何为供应链以及每一次零部件升级的技术难点。

对比来看,苹果的优势,是在工业设计、生态系统与服务运营的搭建,让用户很容易感知到苹果生态的“真香”所在。而三星的优势,则是在其供应链的完整性、业务板块的成熟度以及产品的开创性。很少有人知道,三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实现核心部件完全自给自足的手机厂商。

%title插图%num

在全柔性电子产业中,拥有足够高的上下游技术壁垒以及知识产权技术的企业很少。而具备手机量产能力,能做出消费级产品的企业则更少。时至今日,柔性屏依然是手机业态中的稀缺资源,目前只有几家头部厂商能站上牌桌。这一现象揭示了塑造折叠屏手机的高门槛——它是一款依赖于独家技术的产品。因此,对于智能手机厂商而言,想在折叠屏领域占据先机,就需要在供应链端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否则,很难与供应商合作为产品深度定制解决方案,沦落为“方案整合商”。

存量时代的手机行业,已经走到了不破不立的临界点。不想在参数上无休止地竞赛,就只能另辟蹊径以专利筑起壁垒。在这条尚属蓝海的赛道中,三星时刻具备自我变革的意识和敏锐嗅觉,以技术探路,开辟了一块内卷之外的新天地。

%title插图%num

下个时代前,进化的答案

折叠屏已走过技术讨论阶段,正处于大众接受时期。如前文提到的创新扩散理论,折叠屏的受众群体,正在从“早期采用者”逐渐向“早期的大多数”扩散。

在这个阶段中,“普惠化”是关键词。折叠屏手机的价格需接近一般的智能手机,才能够通过创新打动消费者,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作为折叠屏普惠化的主要推手,三星今年9月发布的Galaxy Z Flip3已经进入千元时代。

在提升折叠屏的性价比上,三星相对做到了极致。据了解,三星作为供应链中的上游厂商,拥有制造手机核心元器件的强大能力。2017年,三星以14.2%的份额取得半导体市场第一。依托这一优势,三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商、OLED屏幕供应商和存储器供应商,至今仍稳坐全球手机出货量第一的位置。“自产自销”的模式使得三星硬件成本控制上也更有优势,能够推动折叠屏价格不断下探。

而售价之外,如何让折叠屏更好用,才是让折叠屏手机真正走入主流的核心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折叠是对“生态”的另一种解读,目前有不少厂商采用多设备协同作为解决方案,在固定场景中带来更多维度的体验,比如手机、平板与PC之间连续播放视频,通过智能平板作为第二屏幕操作电脑等场景。虽然产品更多且更加细分,但在日常使用需要同时携带多个设备,才能获得最完整的体验。折叠技术便还原了智能手机本该有的 “All in One”,让手机拥有工作台的能力。

基于消费者需求出发,业内主流的折叠屏解决方案分为两种:其一是横向内折或外折,把一个平板尺寸的智能设备变为手机,其二是竖向折叠,将普通尺寸的智能手机折叠为一半大小。

横向折叠的核心是生产力,因此大屏和多功能显得格外重要。三星 Galaxy Z Fold 3 通过内屏的屏下摄像头提升视觉体验,将屏占比做到极限,用外屏摄像头补足高像素拍摄需求。配合S Pen 压感手写笔,大屏折叠机型也具备了压感绘图、手写能力,来处理更多维度的工作。自此,折叠屏与直屏手机不再互斥。

%title插图%num

竖向折叠则是三星的“破圈”新思路。时下的手机市场,痛点绝非售价或性能,产品同质化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竖向折叠这种独特的开合方式,显然能够对手机的独特性进行有效建设。三星今年发布的Galaxy Z Flip3也被用户贴上“小巧”、“精致”以及“时尚”的标签,昭示着智能手机个性化的趋势回归。

销量证明了三星这种差异化打法的正确性。据韩媒报道,三星Galaxy Z Fold3 5G与Z Flip3 5G在韩国市场的销量达到100万台,其中Galaxy Z Flip3 占总销售额的70%。这意味着在韩国本土,每分钟就有近25台 Z Flip 3售出。而据三星披露,有54%的 Z Flip 3 买家是千禧一代或Z世代,这也意味着超过32万台产品覆盖到了80年代甚至更多圈层。

三星第三代折叠屏的推出,象征着折叠屏已经变成一款真正具备工业设计的产品。自此,工业产品的四条铁律 “创造新的产品形式”、“完美地实现使用目的”、“满足使用者身心需要”以及“价格符合经济型原则”都被满足。

%title插图%num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Galaxy Z Fold3 5G与Z Flip3 5G是全球首批拥有IPX8 级防水能力的折叠屏。毕竟手机作为人类的第二器官,对于防水有着强烈的需求。虽然防水这一卖点在很多旗舰机上司空见惯,但由于折叠屏转轴处需要活动会留有许多缝隙,原则上无法防止水渗入机身内部,铰链设计便让防水变得异常困难。

而三星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CIPG(cure in place gasket就地固化垫片)等材质对电路部分进行密封,使渗入机身的水滴封存在铰链结构中,再将金属铰链升级为长效润滑脂耐腐材料,彻底实现防尘防水。正在这些对于细节的“苛刻”,才令折叠屏从概念机演变为实际可操控的生产力工具。

自2019年第一批折叠屏商业化至今,大多数手机厂商都只推出了一款产品,最多不过第二代。而三星已经带来了整整三个技术世代,两种不同结构的折叠屏设计,多达9款折叠屏手机产品,摆脱了大众对于折叠屏性能薄弱的刻板印象。

%title插图%num

一块柔性屏,无限可能性

折叠屏能做到可折叠,本质是基于柔性屏产生的一种终端设计,它还可以是卷轴式、伸展式甚至环绕式。作为一款由生产者塑型的玻璃屏幕,柔性屏为手机形态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但肯定不是我们对于智能终端探索的终点。

未来的手机形态还将如何演化?从物理屏幕的角度来看,柔性显示的迭代可分为四个阶段:固定曲率全面屏显示、固定单轴折叠(可弯曲)、平行多轴折叠(可折叠)到全柔性显示,即可以任意折叠甚至拉伸。

基于此,未来屏幕可以做到“随形而变”,以其为媒介载体的硬件,将成为物联时代信息交互的端口。当柔性显示发展顶点后,技术、生产工艺与成本将大幅降低,伴随着高密度电池解决方案的推出,一款可任意塑形,如纸般轻薄的轻便设备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手机形态。

立足于今天,我们仍能惊喜地发现,终端设备与平台正在摆脱手机带给用户的刻板印象。折叠屏走入主流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与渴望。从移动办公到生活娱乐,折叠屏的功能、形态的不断进化,无处不体现着创造者的智慧。

折叠屏的出现,为消费级电子产品描绘出一个更为宏大的想象空间,也证明了参数之外,未来的技术是生动的,更是感性的。在技术不断更迭,供应链产量和良率提升的前提下,折叠屏技术也愈发成熟,或许某一天也会像5G成为每一台手机的标准配置,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融合感、沉浸感、互动感的新型终端。

未来到达之前,谁都无法确定设备形态终会如何。但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能够触及明日的良好开端。作为先行者,三星正践行着“每一代,突破期待”的设计理念,为一个可折叠的未来作序。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harry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